一、十二五规划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是我县商务经济在探索中发展,在危机中前行,在创新中驱动,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开放活县战略,抢抓第四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的历史机遇,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解放思想、深化开放,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预计合同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6100万美元,内联引资30亿元。“十一五“累计合用利用外资31172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5386万美元,内联引资72.8亿元,分别比“十五”增长233%,445%,374%,年均增长 20 %,15%,35%。五年成功引进了亚洲水泥行业的龙头安徽海螺集团、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华能集团、新华水电、世界鞋业巨匠NIKE公司签约企业香港亚荣鞋业等一批战略投资者落户祁阳。
2、对外贸易稳定增长。2010年预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 4300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额1700万美元,代理出口额2200万美元,进口400万美元。“十一五”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3899万美元,比“十五”增长140%,年均增长12.8%。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额400万美元,其中进口额150万美元,出口额250万美元。五年新增有进出口实绩企业6家,新增主导出口产品15种,新拓展国际市场12个。
3、对外经济合作较快发展。2010年预计劳务外派380人,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95万美元。“十一五”累计完成劳务外派1229人,年均增长102%。与美国图尔莎县成功缔结经济发展姐妹县关系,签订了《祁阳工业园区图尔莎科技园框架协议》,祁阳金桥冶炼有限公司在马来西亚吉兰丹州投资创办了千山矿业冶炼合资公司,祁阳上字玻璃有限公司在越南河内市创办了长城实业公司。
4、国内贸易初见成效。2010年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亿元。“十一五”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年均增长21%。“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开展。改扩建农资配送中心1个,农家店 222家,其中日用消费品农家店138家,农资农家店84家。家电下乡工作稳步推进。自2008年12月实施家电下乡以来,共备案家电下乡销售网点130家,累计销售各类家电下乡产品53660台,实现销售金额10415万元,兑付财政补贴资金1354万元。牲畜定点屠宰量平稳增长。龚家坪生猪定点屠宰场、文富市生猪定点屠宰场开业营运,全县实行定点屠宰的乡镇数量达到18家,2010年预计年屠宰量达到10万头,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全面启动。
5、行业监管逐步加强。商务执法社会知晓度逐步提高,各经营企业以及全县人民的法律意识,商务执法的知名度和权威性明显提高。生猪定点屠宰、酒类、成品油等行业商务执法全面加强。共立案查处私屠滥宰家畜、假冒名优酒类产品、超范围经营成品油、无证无牌非法经营成品油等违法案件175起,没收私宰生猪、牛、羊肉960公斤,病害肉500多公斤,查收假冒名优酒类产品200多瓶,取缔非法加油站点1个。商务行政执法体制更加健全,与公安、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建立了联合执法协作机制,与五粮液、茅台、水井坊等国内著名酒类企业建立了酒类鉴定合作机制,与周边地区商务部门建立了共同打击违法行为合作机制,实行执法资源信息共享,形成了监管合力。
总体上看,“十一五”计划完成良好,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县商务工作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外向型经济开放度不高。二是商务执法薄弱。三是部分商务职能还未完全履行。四是县城机械化屠宰场搬迁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未解决。为此,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形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开拓创新,努力把商务工作推向新台阶。
(二)发展环境
进入十二五,我县外向型经济发展将进入构建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宏观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从挑战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外向型经济增长难度加大。危机过后,在各国政府干预和大规模刺激政策支持下,世界经济逐步走向缓慢复苏,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企稳回暖的基础并不牢固,世界经济将很有可能在低增长水平上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外向型经济将伴随整个世界经济经历3-5年的低速调整期,我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础缺乏有力的支撑。二是竞争形势严峻。为争取发展的主动权,提升区域竞争力,中西部地区都在制定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全力以赴抓结构调整,抓转型升级,积极调整生产力战略布局,打造发展新平台,培育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对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三是聚集能力不强。我县大项目、好项目不多,产业链难以扩展,产业转移需要的产业协作集群体系还未形成,特别是作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主战场的祁阳工业园新区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急需加快建设。从机遇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条件日趋成熟。经过年来的发展,我县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软硬环境不断优化,投资促进体系不断完善,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低廉,优势明显。二是国家政策效应逐步显。随着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湖南省政府实施湘南大开发等战略的全面推进,政策对资金的吸引力、聚集力不断加大,为我县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强力支撑。三是区域合作步伐加快。今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中的九成产品将实行零关税,我市是湖南距东盟最近的地区,为我县加快对外经济合作提供了难得机遇。四是第四轮产业转移呈现加速态势。据专家分析,十二五期间是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黄金时段,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更加剧了这一趋势,我县外向型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二、“十二五”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开放活县和工业强县”战略,以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承接产业链整体转移为重点,着力推进投资促进体系建设,着力优化投资环境,着力提高服务水平,着力推进商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着力推进现代化商贸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培育现代物流业,为推进“富民强县、赶超崛起”进程提供强大动力源。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加快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经济合作平台和国际性交流会,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合作,推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经济合作再上新台阶,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吸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和适合我县特点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地区向我县转移。
2、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坚持内外源经济并重、内资与外资并引、内销与外销并拓、传统与新兴产业并举,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打造商务经济发展亮点,努力发展成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外经济合作桥头堡和全市商贸流通次区域中心。
3、坚持超前谋划,增强发展的预见性和前瞻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项目研发、商业网点布局、成品油规划定点、生猪定点屠宰场设置规划、业态设置、功能定位等方面超前谋划,创新方式,不断拓展新领域,适应未来商务发展需要。
4、坚持绿色发展,增强发展的生态效益。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积极引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制药等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建设绿色商务。
5、坚持突出特色,培育发展的新优势。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对接东盟自由贸易区,着力承接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三大产业集群和八大支柱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发展新优势。
(三)发展目标
1、利用外资。到2015年,合同利用外资1600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0675万美元,内联引资67.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15%,25%。五年累计引进总投资过亿元的战略投资项目5—10个,承接3-5条产业链整体转移。
2、对外贸易。到2015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7525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3000万美元,代理出口4400万美元,进口700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5%,15%,20%,15%;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额700万美元,其中进口额260万美元,出口额440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5%。五年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大关,新增外贸出口企业5家,培育扶持进出口总额超1000万美元的龙头出口企业1-2家,
3、对外经济合作。到2015年,劳务外派950人;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190万美元。分别增长30%,20%,五年累计新增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企业5—10家,劳务外派3300 人。
4、国内贸易。到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亿元,年均增长25%。五年累计引进1-2家国际知名品牌商贸流通企业,培育发展2-3家现代化第三方物流企业,5家大型专业市场,改善和完善10家集贸市场,新建29座加油站,1个机械化屠宰场,1个旧货交易市场,1个废旧汽车拆解场。
5、商务行政执法。到2015年,基本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商务行政执法体制;建成统一、规范、高效的执法队伍;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程序和制度。商务行政执法领域从现有生猪屠宰、酒类流通、成品油管理等领域逐步扩展到再生源回收、商业特许经营、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拍卖、典当、洗染业等商务工作新领域。
三、“十二五”发展重点
. (一)积极创优投资促进体系,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坚持引资与引智结合、引资和选资结合、引进外资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结合;突出招商引资重点,突出引进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积极引进央企和世界500强等战略投资者;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商引商、会展招商等社会化、市场化招商;改变招商引资主体,形成政府引导、中介助力、园区推动、企业主动的招商运行机制。
(二)积极培育外贸主体,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培育出口市场主体,积极发展加工贸易,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以开拓新兴市场和周边市场为重点,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双增长,实现我县对外贸易水平的新跨越。
(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对外经济合作。利用我县与美国图尔莎县缔结经济发展姐妹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9+2”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湘南三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示范区等平台,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运行,主动接受辐射,加快接轨融入,加强合作交流,大力提高经济外向度。
(四)积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长。继续抓好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活动,不断扩大消费热点。
(五)积极培育市场,促进商品流通。建设现代物流信息、运输网络和物流体系,培育现代化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打造湘南地区物流集散中心。规范发展再生资源回收服务业,争创国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以及小城镇建设,优化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大力发展连锁、专卖、特许、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形态,着力培育一批上规模、高品位的特色商业企业和街区,加快推进现代商贸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六)积极推进流通领域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范行业管理。继续抓好全国流通领域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试点城市争创工作,建立健全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机构和商务执法机构,理顺商务行政执法体制,大力改善执法条件,强化商务法律法规宣传,努力提高商务执法水平,逐步拓宽执法领域,全力维护市场秩序,促进流通领域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上新台阶。
四、“十二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 “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负责“十二五”规划的组织实施。局各股室要根据 “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细化分解工作目标和任务,确定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明确工作要求,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二)加强项目支撑。以规划为指导,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加大前期投入,深化前期论证,加强项目策划、开发、储备和建设力度,集中开发、储备、实施一批事关全县外向型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扩大投资规模,提升投资效益,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支撑拉动作用。
(三)加强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商务部门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投资向支撑规划实施的关键领域聚集,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商务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推进机制,完善与规划相配套的各项政策措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政策手段推进规划实施,鼓励引导企业等社会主体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引导各类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方面配置。
(五)加强宣传监督。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解读“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明确当前中心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更好地支持配合加快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来源:湖南永州商务之窗网站)